思考
写一本书不难,写一本有价值的书很难,在语言大模型如此发展的今天写一本有价值的书,难上加难。
如何能让学生或读者发自内心的渴望打开一本书,尤其是在这个数字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
这个问题从一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到如今思考快20年。
如果说从落地做这个事情开始算,2013年就开始了:
所有论文都有视频和代码,那时候开源才刚刚开始流行。
2016到2020也制定了详细的宏观和微观计划:
但,这里面的确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和学生以及读者进行交流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启发点。
- 如何让纸质书具有交互性特点;
- 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型,符合学生或读者需求的书,而非作者自己在唱独角相声;
- 新技术对理论内容的改善;
- 新技术对技术方法的革新;
- 技术内容需要注意快速迭代的内容给读者带来的压迫感和焦虑感,同时,又需要引入那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思维力;
- 持续性推动书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不断增值的措施,这也是推动课程知识生态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价值就没有生命力;
- 只是一部分启发点,并未全部罗列。
传统书案例
系统严谨看完不会用
交互式案例
不系统不严谨但可以用起来
导航、迷宫和快递
提示词:导航、迷宫、快递等
可以得到相关解释。
导航项目之迷宫
迷宫其实是实际地图的简化和抽象。
实际地图
迷宫
求解效果
难点在于路径规划求解的效率。
常见路径规划如何应用,参数如何调试等,展开叙述。
障碍物的膨胀系数对路径的影响:
ROS1云课→29如何借助导航实现走迷宫机器人_ros 1 迷宫寻找出口-CSDN博客
导航项目之快递
教室SLAM地图如下:
如何移植迷宫代码实现从教室后排传递物品到讲台的快递任务。
还是否需要如下这些概念解释?
1. 地图表示
在ROS导航中,地图通常使用栅格地图(Occupancy Grid Map)来表示。栅格地图将环境划分为一系列的小格子(或单元格),每个格子表示该区域被占据的概率。栅格地图的数学表示可以是一个二维数组,其中每个元素的值代表对应格子的占据概率。
2. 定位
定位是导航的基础,它涉及确定机器人在地图上的位置。在ROS中,定位常使用概率定位方法,如蒙特卡洛定位(Monte Carlo Localization, MCL)或粒子滤波。这些方法通过一组粒子来近似表示机器人的位置概率分布,每个粒子代表机器人可能的一个位置。
蒙特卡洛定位:通过迭代更新粒子集合来近似机器人的后验概率分布。在每次迭代中,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和传感器观测模型更新每个粒子的权重,并可能通过重采样来保持粒子集合的有效性。
3. 路径规划
路径规划是导航的核心部分,它涉及根据机器人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计算一条可行的路径。ROS导航中常使用全局规划器和局部规划器相结合的方法。
全局规划器:基于全局代价地图和起始点、终点位置来计算一条整体路径。这通常通过图搜索算法(如A*算法或其变体)实现,算法的核心在于评估每个节点(或状态)的总成本,包括从起点到该节点的实际成本(g(n))和从该节点到终点的估计成本(h(n))。
A*算法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f(n) = g(n) + h(n),其中f(n)是节点n的总成本。
局部规划器:负责生成实际的、短期的行驶命令,以应对周围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局部规划器通常基于局部代价地图,使用如动态窗口法(Dynamic Window Approach, DWA)等算法来计算最优控制输入。
DWA算法考虑机器人的动力学约束,在速度空间中采样一系列控制输入,并评估每个输入对应的轨迹成本,从而选择最优控制输入。
4.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是将规划出的路径或控制指令转换为机器人实际运动的过程。在ROS中,这通常涉及将速度指令(如线速度和角速度)发布到机器人的控制接口。运动控制可能还涉及更复杂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策略,以确保机器人能够平稳、准确地沿着规划路径移动。
在当今这个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或读者发自内心地渴望打开一本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几点探讨和建议:
一、纸质书与数字媒体的融合
- 增强纸质书的交互性:
- 利用二维码技术,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嵌入纸质书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扫码观看或收听相关内容,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设计互动环节,如问答、测试、游戏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进来,提高阅读体验。
- 融合线上线下资源:
- 提供线上配套资源,如在线课程、论坛讨论、作者直播等,让读者在阅读纸质书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线上资源的便利。
- 通过线上平台收集读者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纸质书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二、从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型
- 了解读者需求:
- 通过市场调研、读者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和痛点,确保书籍内容贴近读者实际。
-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够轻松上手并应用于实际。
- 增加读者参与感:
- 鼓励读者参与书籍的编写和修订过程,如征集案例、邀请读者审稿等,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的贡献和价值。
- 在书籍中设置互动环节,如读者留言区、问题解答区等,让读者能够与其他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新技术对书籍内容的改善与革新
- 利用新技术优化理论内容:
-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书籍内容进行智能推荐和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 革新技术方法:
-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在线实验平台、模拟仿真软件等,让读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
- 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和答疑,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四、平衡快速迭代与核心思维力
- 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在保持书籍内容时效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避免给读者带来误导和困惑。
- 对于快速迭代的内容,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及时更新和补充,确保读者能够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 培养核心思维力:
- 在书籍中注重培养读者的核心思维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让读者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推动书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不断增值
- 建立持续更新机制:
- 对于书籍中的过时内容或错误信息进行及时修订和更新,保持书籍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通过线上平台定期发布新书预告、章节更新等内容,吸引读者持续关注和购买。
- 构建课程知识生态:
- 以书本为基础,构建完整的课程知识生态,包括线上课程、实践项目、社区讨论等,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 通过举办线上或线下活动,如读书会、研讨会等,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要让读者在数字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仍然渴望打开一本书,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增强纸质书的交互性、从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型、利用新技术优化和革新书籍内容、平衡快速迭代与核心思维力以及推动书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不断增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读者在享受数字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纸质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